在中埃建交65周年文化交流活动中,《远见-文明智慧 照鉴未来》论坛吸引了来自多所高校的数十位中外高校留学生。国际和平交流基金会“远见”论坛执委会主席安士东先生做了题为《用新时代的文明观携手共建包容互鉴、平等团结、共享共担的文明未来》的总结发言。
全文如下:
在即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之际,由埃及驻华大使馆主办的埃中建交65周年文化交流活动暨“学习在埃及”大学推介会正式启动,应活动主办方和组委会要求,我们在这里举办这样一个以“远见·文明智慧照鉴未来”为主题的论坛活动,目的就是希望将此次文化交流活动向深层次拓展,深化两国民间的文明对话与文化交流,展望未来,携手共进,巩固发展中非中阿中埃的传统友谊,持续密切不同文明之间的人文科教领域交流,增进文明互鉴、文化交流,促进相互理解、合作共识,推进民间互动、民心相通。
中埃两国都是有着深厚文明积淀,拥有古老、灿烂文明的国家,在人类几千年历史文明进程中,为共同孕育和发展人类文明进步,共享不同文明包容互鉴、和谐相处做出了积极贡献。古老文明和灿烂文化成为联结中非、中埃人民之间友谊的桥梁和纽带。埃及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在历经65年国际风云变幻中,在共同应对传统威胁和非传统威胁以及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时刻,两国人民携手同进、共克时艰,成为更加彼此信赖的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埃关系代表了中阿、中非关系的“高度”和“广度”,未来也必将成为中阿中非携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先行先试的样板。
2019年4月2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来华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埃及总统塞西先生,两国元首都积极评价了两国传统友谊和两国关系发展,双方强调要深化政治互信,深化广泛领域合作,持续密切人文交流,共同推进友好合作关系发展。
在埃及驻华大使馆的主楼通道显著位置就悬挂着习近平主席和塞西总统亲切会见的巨幅画像,在主楼二楼大厅还摆放着反映中埃几代领导人共同培育两国传统友谊的珍贵历史照片。另外,在埃及驻华使馆文化教育处,我还看到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埃及著名作家纳吉布·马哈福兹的一组肖像画,从作者炯炯的眼神里似乎读出了古埃及的历史文化和尼罗河畔普通埃及人的苦难沧桑以及梦想愿望。
在纳吉布·马哈福兹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在他书写的许多著作中,纳吉布·马哈福兹始终抱有追求社会正义的历史责任,93岁高龄时他还告诫提醒人们不要忘记:人类文明就是其全部不可分离的文化之和。还使我感兴趣的是,幼年时代的纳吉布·马哈福兹曾有在私塾学习的经历,接受宗教启蒙教育。这与我国古代的私塾教育有着形似相通之处。
我国的私塾教育,源于西周,起于春秋,盛于战国,成于唐宋,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是传播传统文化、培养人才的摇篮。9月27日,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孔子故里中国曲阜举办。孔子就是先秦诸子中的一子,在家乡曲阜开办私学讲学授业,后经社会动荡和变革,逐步形成了以传递儒家文化为己任的私塾教育,历经战乱,绵延不衰。至今,在曲阜孔庙大成殿前立有“杏坛”,就是传说中孔子讲学的地方。这种存在于不同文明国度的私塾教学形式,不仅表现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同文明国家的文化教育互通互融,更反映了人类文明是涵盖不同文明间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集大成。
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新时代,如何深化中埃中阿中非传统友谊,携手共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将是成为新的时代人类文明与全球合作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
开启新时代文明智慧,让古老文明照鉴未来,应当积极探讨和倡导能够顺应时代发展,有效应对挑战,助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的文明观。这个新时代的文明观,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包容互鉴:就是要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携手共进,相向而行,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与争端,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与傲慢,以文明互鉴消弭文明冲突与对抗,以文明互通互融、团结进步共绘人类文明新的历史画卷。
平等团结:就是要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态度,国家不分贫富大小,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都应一视同仁加以尊重;坚持平等交流,开展对话,弥补隔阂,增进团结,用平等对话避免摩擦分歧,用和解合作消除冲突风险,建立起平等交流,团结和睦,文明共存,和谐繁荣的地球家园。
共享共担:就是不同国家间的文明与文化,都是人类历史文明长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文明和文化的差异性,恰好反映了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更是增进文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动力和起点,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人民共同担负起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责任,在互学互鉴中弘扬人类的共同价值,在互通互融中共享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在和衷共济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们真诚希望通过中埃建交65周年文化交流活动和这样一个“远见·文明智慧照鉴未来”论坛活动,更好地推动两国人民之间的民间文化交流与互动,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促进两国人民更加紧密地携手开辟更加美好的未来,使之像尼罗河与黄河之水那样永远流淌在两国人民的心间。